现代流通体系事关国民经济的畅通循环,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中共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发展物联网,建设高效顺畅的流通体系,降低物流成本。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物流是实体经济的“筋络”,联接生产和消费、内贸和外贸,必须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由此可见,流通在国内大循环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地位,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革中央主席郑建邦在3月14日民革中央中山议政会上的讲话
“物流是实体经济的‘筋络’,联接生产和消费、内贸和外贸”“流通体系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流通体系建设,多次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把建设现代流通体系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来抓。
我国现代流通体系规模巨大,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正向着网络化、规模化、平台化、集群化、供应链化的方向加速发展。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构建新发展格局任务艰巨,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都离不开流通体系的有效支撑。
我国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存在哪些短板和弱项?如何进一步完善高效顺畅的现代流通体系,真正实现降本增效,为实体经济“通筋活络”?
调研组在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东方红(洛阳)国际陆港调研。团结报记者 黄昌盛 摄
调研组在位于广东省深圳市的中外运物流有限公司考察。团结报记者 吴姝静 摄
不久前,受中共中央委托,民革中央主席郑建邦、常务副主席何报翔率调研组分赴河南和广东,围绕“加快建设高效顺畅的现代流通体系,畅通国内大循环”课题开展2024年度重点考察调研。
近年来,河南和广东积极打造现代化交通枢纽,两地区位优势明显,商贸服务集中,市场繁荣活跃,有着丰富的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经验。民革中央希望通过调研,深入了解地方创新举措、存在问题及相关建议,为在全国范围扎实推进建设高效顺畅的现代流通体系、畅通国内大循环献务实之策。
实施“大流通”管理
健全政策联通的统筹协调机制
河南,素有“九州腹地、十省通衢”之称,是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人流、物流、信息流中心。100多年前贯通中国南北、东西的铁路大动脉芦汉线、陇海线就交会于此,于是郑州跻身最早一批“火车拉来的城市”,成为中国铁路网的枢纽之一。
如今,河南已建成“米”字形高铁网,铁路运输实现了更大的跨越。河南的铁路不仅联通全国,更通达国外。2020年7月,郑州获批建设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示范工程,以此促进中欧班列开行由“点对点”向“枢纽对枢纽”转变。
调研组在郑欧班列进口商品展示体验中心调研。团结报记者 黄昌盛 摄
民革中央调研组来到郑州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开行班列、服务企业、带动就业人数等数据正在大屏幕上实时更新。该中心负责人介绍,目前郑州中欧班列累计开行已突破1万列,拓展形成了“23个境外直达站点、8个出入境口岸”的国际物流网络体系,运营网络遍布欧盟、俄罗斯、中亚、东盟等地40多个国家、140多个城市,初步实现了“连通境内外、辐射东中西”的境内外物流网络布局。
物流通道在不断拓宽,物流网络同样越织越密。近年来,包括河南、广东在内的多个物流大省加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系统布局物流枢纽、基地、网点,初步形成了“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运行体系。
流通体系覆盖范围广、涉及领域多,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跨层级特点明显,比任何领域都更需要建立快捷高效的统筹协作机制。这方面是调研组关注的重点。
“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统筹协调,避免多头管理、力量分散。”调研组建议,统筹交通枢纽集群、枢纽城市、枢纽港站的建设与发展,建立健全战略统筹协调机制,推行“大流通”管理模式,聚焦全链条降成本、系统性降成本等重点任务,加强各地的协作配合,提高税收、路政、海关等管理环节的协同,打通流通“大动脉”,畅通国内大循环,为物流提质、增效、降本提供有力支撑。
提高衔接水平
形成路路相通的多式联运格局
在河南万邦国际物流城,车辆穿梭如织,货物进出繁忙。一辆辆大型货车满载各种蔬菜水果,有的供本地批发商选购,有的整车发往其他地方。
“主要经营什么果品?”“运输成本高不高?”一家挂有“全球直采”标语的水果经销店吸引调研组驻足询问。
据店主透露,得益于公路铁路跨境远距离运输效率的大幅提升,近年来进口水果的品质得到了保证,与此同时成本和价格开始双双走低,消费者得到了实惠,需求也在持续攀升。“我们已在泰国打造了榴莲等热带水果直采基地,这几年批发价降到了十几块一斤,销售量年均增长50%左右。”
“周转周期一般在15天以内的货品更受外贸市场欢迎,这意味着货价和汇率的双重稳定”“农产品每转运装卸一次,都要增加10%的货损,还不包含额外的人工成本”“尽快实现各交通主体的业务、信息、单据各链条的统一和共享”……在广东,调研组同样从企业代表口中听到关于完善多式联运、提升运输效率的反馈。
调研组在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区中储洛阳综合物流产业园调研。团结报记者 黄昌盛 摄
“公、铁、水、空之间实现顺畅衔接,是多式联运实现降本增效的必由之路。”调研组认为,应统筹协调道路运输、铁路运输、水上运输、航空运输等服务规则,建立与多式联运相适应的互认机制,打造跨区域多式联运资源共享信息平台,进一步提高技术标准、操作流程、安全管理的衔接水平。
集装箱堆叠如山,吊机臂有序作业,转运车往来穿梭……站在深圳市盐田港瞭望台,调研组一行看到这样一幅繁忙有序的景象。调研组了解到,广东海岸线长,水系较发达,深水良港广为分布,水运优势突出。河南则在公路、铁路、航空方面运输优势明显,其公路货运总量位居全国第二,郑州机场年货邮吞吐量也达到了全国第六。
对此,调研组表示,应当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和组合效率,形成“宜水则水、宜陆则陆、宜空则空”的综合运输新格局。
着眼创新驱动
打造数据畅通的智慧物流系统
在分拣区,一件件快递被送上自动分拣工作带,然后像“长了眼睛”一样,在几百个格口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在转运区,一个托盘上就有6个货箱整齐码放,机器一扫描就获取了所有快件的信息……
这不是小说对未来生活的幻想,而是位于广州的顺丰华南航空枢纽中转场的现实场景。通过研发包含智能分拣、智能存储、智能配送服务在内的智慧物流系统,一些头部物流企业提升了物流运输效率,降低了错误率、丢件率。
无独有偶,在郑州机场北货运区,机场打造的电子货运信息服务平台已实现20余种纸质单证线上办理,数字化办公有效实现了物流运输的降本增效。
现场考察后,调研组感触很深。“要着力推进创新驱动”,调研组提出,应当持续加强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创新投入水平,加快流通领域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推动流通产业从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数据、资本和高素质人力资源密集型产业转变。
随着全球“脱碳”进程的持续推进,绿色节能的发展模式被进一步摆在重要位置。在流通领域转型创新的呼声中,绿色和智能同样备受关注。广东作为外贸大省敏锐地嗅到了这一变化。据盐田港相关负责人透露,国际市场已经开始要求港区提供物流碳排放的相关数据。
“要研究建立科学、合理、动态的物流碳排放强度等级分类制度,加大新能源等绿色节能技术应用,推广绿色包装、绿色运输等绿色低碳措施。”调研组建议,把握好国家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的契机,加大绿色技术装备推广应用,加快流通设施节能改造和新能源运输设备的运用,推动流通全过程降低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
要素高效流动
构筑链链融通的流通业态模式
调研组来到广东省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调研。团结报记者 吴姝静 摄
顺丰丰翼科技正式推出无人机物流产品“同城即时送”“跨城急送”;美团无人机已在深圳、上海等城市11个商圈落地了28条航线,已完成超25万个订单;广州大学城将建4个飞行汽车起降点……
考察中,调研组注意到,锚定低空经济发展新赛道的广东已经着手“把路修到空中”,发展跨界融合,拓宽物流经济新业态。
当前,新发展格局正在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空间结构深度调整,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有效集聚。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物流已从附属服务转变为提高制造企业市场竞争力、降低成本、挖掘利润空间的重要方面,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间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动融合发展格局正在形成。现代物流与先进制造、现代商贸、现代农业的“跨界”融合,也拓展出越来越广阔的产业链增值新空间。
以广东为例,其在支持物流企业与生产制造、商贸流通企业深度合作上做了不少功课,鼓励企业创新供应链协同运营模式,推进物流与生产、制造、采购、分销、结算等服务有机融合,营造出物流与产业互促互利的发展生态。
“我们要抓住机遇,通过物流枢纽促进要素集聚,加快培育和延伸产业链,推动交通区位优势转化为枢纽经济新优势。”调研组建议,用好用足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产业体系完备优势,积极发展基于供应链的生产性流通业,支持制造企业与流通企业密切合作,拓展企业物理边界,积极吸引区域和全球要素资源,完善产业生态体系,带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最终推动现代流通体系高质量发展。
“物畅其流,货通天下,是经济繁荣的标志。现代流通体系与国内市场、国际市场高度联通,是开放的,不是封闭的。”调研组表示,要深刻认识从“流通大国”到“流通强国”的战略意义,让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更加顺畅,让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结报2024年5月30日四版
作者 _ 黄昌盛 吴姝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