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31日,民革中央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扩大)会在京召开。本次学习是中心组2023年度的首次集体学习,以“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为主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革中央主席郑建邦主持会议并讲话。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务副主席何报翔作主题报告。今日“团结报团结网”刊发何报翔同志在学习会上的报告,敬请关注!
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全国政协副主席
民革中央常务副主席
何报翔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面,我结合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共二十大精神,围绕“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主题,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一、对外开放催生了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们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更好惠及各国人民”。
1.对外开放是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必然产物
经济全球化这个词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莱维于1985年提出的。迄今为止,经济全球化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第一阶段:19世纪后半叶至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该时期为经济全球化孕育期。第二阶段: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该时期为全球化衰退期。第三阶段:1945年二战结束至1991年冷战结束。该时期为全球化发展期。第四阶段:1991年冷战结束至2008年金融危机。该时期为全球化爆发期。第五阶段:2008年金融危机至今。该时期为全球化震荡期。
2.对外开放是国际贸易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强调:“经济全球化是历史潮流……要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和举措,共同把全球市场的蛋糕做大、把全球共享的机制做实、把全球合作的方式做活,共同把经济全球化动力搞得越大越好、阻力搞得越小越好”。
据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报告,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世界货物贸易总额排名前30强的国家和地区,除中国大陆、香港、台湾以及波兰、瑞士、越南外,普遍出现负增长。2021年,全球贸易出现报复性增长,货物贸易总额攀升至44.8万亿美元,同比增长26.1%,国际贸易占GDP的比重也恢复到46.62%。中国货物贸易总额为6.05万亿美元,约占全球货物贸易总额的13.5%,是世界第一大贸易国、第一大商品贸易国,同时也是128个国家和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
3.对外开放是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迫切需要
在传统国际政治理论中,无论是“陆权”理论,还是“海权”理论,本质上都是“控制理论”,其目的是实现大国在地缘政治中的控制与索取。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中国倡导的共建“一带一路”是新型国际关系理论的伟大创举,是对传统“控制理论”的超越。
十年来,我们以共商、共建、共享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原则,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为指引,以打造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为合作目标,得到沿线国家广泛认同。2013年到2022年,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额从1.04万亿美元扩大到2.07万亿美元,年均增长8%;双向投资累计超过2700亿美元。“一带一路”在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沿线国家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4.对外开放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由之路
2016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国集团峰会致辞时说:“我们要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推进各国经济全方位互联互通和良性互动。”当前,全球发展深层次矛盾日益突出,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成为摆在全人类面前的严峻挑战。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进博会上发出倡议,我们应该谋求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共建开放合作、开放创新、开放共享的世界经济,坚持“拉手”而不是“松手”,坚持“拆墙”而不是“筑墙”,协商合作才是正道。
2022年,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规模再创历史新高,货物贸易额达13.8万亿元,增长19.4%;中欧班列全年开行超过1.6万列,增长9%。截至2022年底,我国企业在沿线国家建设的合作区已累计投资3979亿元,为当地创造了42.1万个就业岗位。
二、改革开放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飞跃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这一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从此,对外开放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鲜明标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所强调的:“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正是这个伟大革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这场伟大革命,不仅使得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也使得世界的格局为之一变。
1.改革开放是大国兴衰的“风向标”
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合纵连横”到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和改革开放,国家的大开放总是和思想的大解放相伴相生。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标志着陆上丝绸之路真正形成。之后,我国先后开通了陆上、海上、南方和草原四条丝绸之路。隋唐宋元时期,由于西域战火不断,海上丝绸之路逐步崛起,至明永乐、宣德年间,出现了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之后,由于明清两代的闭关锁国政策,中国未能成为新航路开辟的主力军。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随着西方工业化的成长与扩张,加之国外侵略和国内战争,中国GDP占全球的比重从1820年的32.9%下降到1950年的4.5%。人均GDP也从1820年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90%,下降到1950年的21%。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大力拓展邦交的同时,积极开辟对外贸易,但由于帝国主义封锁和自身经济发展的原因,到1978年,我国GDP为1495.41亿美元,占全球的比重为1.73%,全球排名第11位,进出口总额排名第32位,有贸易往来的国家仅有60多个。
2.改革开放是民族复兴的“推进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古今中外莫不如此。1949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123亿美元,人口约5.4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只有23美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国家发展的成就也越来越辉煌。197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3645亿元,进出口总额355亿元,外汇储备1.67亿美元;2022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1210207亿元,进出口总额420678亿元,外汇储备31277亿美元,分别为1978年的332.02倍、1185.01倍、18728.74倍。
2008年我国GDP超过德国,居世界第三位;2010年我国GDP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位。2021年全球GDP达961000.9亿美元,其中:美国GDP总量229961.0亿美元,占世界的23.93%,位居世界第一;中国GDP总量177271.82亿美元,占世界的18.45%,位居世界第二,经济总量相当于美国的77.09%。
3.改革开放是区域发展的“动力源”
从1978~2017年的经济总量和各省区市GDP的排名变化看,上海、江苏、辽宁、山东遥遥领先的局面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省区市在改革开放中实现了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经济总量排名上升最多的是福建、浙江,分别上升13位、8位。四十多年来,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虽然同样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但与东部沿海地区比还是存在明显的差距。
4.改革开放是产业振兴的“催化剂”
改革开放前,我国制造业产业基础十分薄弱。经过四十多年的不懈奋斗,我国制造业在改革中壮大,在开放中崛起,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
从制造业规模看,中国制造业已连续13年位居世界第一。2022年中国工业增加值突破40万亿元大关,占GDP比重达到33.2%。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27.7%。按美元计,2022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4.98万亿美元,在全球占比为29.47%;美国2.81万亿美元,占比为16.63%。
从制造业门类看,中国是世界上工业体系最为健全的国家,是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41个大类、207个中类、666个小类)的国家。在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220多种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光伏、新能源汽车、家电、智能手机、消费级无人机等重点产业跻身世界前列,通信设备、工程机械、高铁等领域一大批高端品牌走向世界。
从制造业企业看,中国企业在世界500强中的数量,2011年超过日本,居全球第2;2019年超过美国,居全球第1。2022年的世界500强企业,中国145家,占比为29%;美国124家,占比为24.8%。但在前二十的企业中,美国依然远远领先我们。中国有大量工程公司、建材公司、金属制品公司上榜,而美国几乎没有这方面的企业上榜,中国企业平均利润更是只有美国企业的三分之一。
三、高水平对外开放承载着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时代使命
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任务。中共二十大报告把“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作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为我们国家推动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指明了方向。
1.以高水平对外开放筑牢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坚实基础
2023年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国内外大循环的动力和活力。
更加雄厚的经济基础。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创造经济发展奇迹的一条十分重要的经验。新时代十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化,GDP年均增长6.2%。过去五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和新冠疫情,我国GDP年均增长5.2%,稳居世界前列,在高基数基础上实现了中高速增长,迈向了高质量发展。
更为稳固的大国地位。近年来,我们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交出了世界瞩目、人民满意、可以载入史册的答卷。中国经济总量已连续13年居世界第二位。今天的中国,还是世界第一贸易大国、第一外汇储备大国、第二消费市场、第二引资大国、第三投资大国。2013~2021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38.6%,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第一引擎。
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我国已经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具体表现在:更大范围,不仅要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全方位推进沿海、沿边和内陆地区开放,更要拓展与更多国家和地区,尤其是“一带一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自贸协定缔约国等相关各方的合作。更宽领域,不仅要推进制造业领域开放,更要扩大服务业、农业等领域的开放,进一步挖掘开放潜力。更深层次,不仅要注重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更要“稳步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增强在国际大循环中的话语权”。更为安全,要在对外开放的全过程中始终高度关注国家安全,既要强调自由竞争、开放、创新,也要强调法治、监管、秩序与安全。
2.以高水平对外开放增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生动力
高水平对外开放和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我们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要更积极、更深度地参与经济全球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方向发展,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断增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生动力。
充分发挥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当今世界最稀缺的资源是市场。14亿多人口、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的国内市场,是我国的巨大优势。充分发挥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国内供给对市场需求的适配作用,是切实维护极端情形下经济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现实需要,也是大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特征和内在要求。从现实看,我国市场持续扩大。近几年,受新冠疫情影响,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波动较大,但仍然是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从长远看,我国市场空间巨大,2022年货物进出口总额420678亿元,比上年增长7.7%。
充分发挥全产业链的竞争优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规模优势、配套优势和部分领域的领先优势日益凸显。主要体现在:一是门类齐全,我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行业最全、配套最完备的制造业体系;二是规模巨大,具有强大的工业产能优势和规模经济优势;三是物流发达,在物流体系、信息技术、大数据等方面具有综合优势;四是布局合理,许多省区市已建成各类园区、口岸和产业集群,成为国内国际产业链的重要节点;五是内需强劲,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中产阶级群体和潜在消费市场,需求端与供应端的内外循环格局正在形成。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我国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低成本的竞争优势逐步减弱,细分市场的竞争优势有所分化,高技术的竞争优势尚未形成,产业链供应链也还存在一些短板,资源保障存在隐忧,制造业中的一些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及零部件还存在“卡脖子”的问题。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进行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供应链提质升级,构建更具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全产业链,打造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
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潜在优势。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近年来,我国在关键科技成果、科技体制改革、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显著进步,科技创新的基础不断夯实,人才、技术、产业、市场、体制的潜在优势正在显现。全社会研发经费从2012年的1万亿元增加到2022年的3.09万亿元;研发人员总量从325万人年提高到600万人年以上,多年保持世界首位;高新技术企业从3.9万家增长至40万家,762家企业进入全球企业研发投入2500强;我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第34位上升至第11位,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我国不仅是国际前沿创新的重要参与者,也是解决全球问题的重要贡献者。引用排名前千分之一的世界热点论文占全球总量的41.7%,高被引论文占27.3%。我们坚持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理念,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参与了200多个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
3.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改善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外部环境
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注重改善外部环境。要抓住全球产业重新布局机遇,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围绕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打通“断头路”,疏通“大动脉”,畅通“微循环”。
准确把握发展大势,改善舆论环境。我们既要努力把握世界经济技术“东升西降”的增量趋势,不能妄自菲薄;也要清醒认识世界经济技术“西强东弱”的存量格局,不能妄自尊大。准确把握我国仍旧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仍然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世情、国情,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不动摇。
从发展态势看,我们正处在迈向高收入国家行列的关键时期,必须依靠高水平对外开放来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100多个中等收入经济体中,只有十几个成为高收入经济体,很多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到目前为止,全世界人口100万以上的国家中,已经实现现代化的只有大约20个。研究表明,发达国家降级为发展中国家的概率很低,而发展中国家升级为发达国家的概率更低。
从发展环境看,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外部环境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和平、发展、合作仍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需要,经济全球化仍是大趋势,逆全球化只是“回头浪”。只要我们坚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多边主义,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促进互利互赢,就一定能够打破围堵遏制,营造有利的外部发展环境。
坚定贯彻发展战略,改善营商环境。中共十八大以来,我们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改善了供求关系。2019年底,新冠疫情暴发,导致全球供应链中断。中共中央审时度势,针对国内外发展环境的深刻变化,及时作出了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决策。经过多年的调整,我国国内国际循环的权重正在发生变化。对外贸易依存度从2006年峰值的64.2%下降到2022年的34.8%。经济增长已越来越多地依靠国内消费和投资。面对“逆全球化”思潮,我们提出“要主动作为、适度管理,让经济全球化的正面效应更多释放出来”。我们还通过简政放权、创新监管、优化服务、深化开放等举措,营造了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全球营商环境排名由2013年的第96位跃升至2019年的第31位。
大力创新发展模式,改善消费环境。要构建新发展格局,于变局中开新局,就必须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应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全面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在投资效应递减、出口市场下滑、二产带动减弱的背景下,要适应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逐步实现由外需拉动向内需拉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二产带动向三产带动转变。尤为重要的是要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创新消费供给,扩大消费需求,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性作用,使之真正成为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驱动力。
4.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汇聚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磅礴力量
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积累了宝贵经验。
要凝聚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思想共识。面对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巨大变化,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之后,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了全面部署。这是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性布局和先手棋,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选择。进入新发展阶段明确了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贯彻新发展理念明确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要把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深刻内涵。市场资源是我国的巨大优势,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雄厚支撑。扩大内需并不是一时之策,而是要根据我国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建立起扩大内需的有效制度,释放内需潜力,提升消费层次,使建设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成为一个可持续的历史过程。要处理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辩证关系,即:不是封闭片面的国内单循环,而是开放协调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不是“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出口导向旧模式,而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内外联动新路径;不是地方区域小循环,而是全国统一大市场;不是畅通物流的单一性循环,而是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的全过程循环;不是什么都自己干,而是主动参与国际合作,增强自主可控能力;不是搞盲目借贷扩大投资、刺激消费,而是扩大高质量需求、培育完整内需体系;不是只关注当前,而是更关注长远。总而言之,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并不是关起门来搞建设,回到内卷、封闭、消极的状态,而是要继续扩大开放,不断拓展战略发展空间。
要确保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安全。新发展格局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而是统筹发展和安全的重大战略问题。要增强忧患意识,有效分析化解各类外部冲击和各类内部矛盾带来的风险隐患,确保极端情况下我国经济正常运行和社会大局稳定,确保现代化进程不被阻断,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驾驭现代化进程的能力和水平。民革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必须始终不渝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坚定不移投身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进程,按照“四新”“三好”的总要求,充分调动全体党员的积极性,不断增强调查研究的深入性,努力提升参政议政的系统性,持续关注建言献策的实效性,为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民革力量!
(注:本文是2023年3月31日,何报翔同志在民革中央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会上的报告,根据录音整理。)
团结报 4月20日 1版
来 源|微信公众号“团结报团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