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山下识字班》的创作灵感源于我四十年前的一次写生经历。当我第一次从群众口中听到“识字班”的称谓时,倍感新奇。了解到“识字班”的内涵后,我内心触动很大。我在创作手记中写道,“没想到就是这么一批小姑娘,四、五年后就都成了大姑娘,或待嫁或为人妻为人母。有知识有文化并被启发了阶级觉悟的她们,成为新女性,成为一个个的革命者。就是这批姑娘们做军鞋、交公粮,劝爹支前、送郎参军,跳到水中做人桥、战场母乳救伤员。有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是她们用生命和壮举写成,有多少戏曲电影至今仍把她们传颂。‘红嫂’成了她们集体的名字,她们成了沂蒙山上的又一座大山,成为了沂蒙精神的象征。”
在《沂蒙山下的识字班》中,共呈现有11位女性青年形象,其中有10位农村女性,1位教员女战士。在十位女学生中进行了不同年龄阶段的划分,有正值花季的少年,有待嫁年龄的姑娘,还有带着孩子听课的妇女,说明“识字班”得到农村女性群体的热烈欢迎。画面构图上呈现明显的聚合特点,教员女战士站在树下讲解识字知识,她的对面围坐着一群青年妇女正在认真听课,与最左侧站立的一位背着孩童的妇女共同构成完整的视觉效果,营造出生活场景的真实感。
画面细节十分丰富。悬挂在老树的黑板上书写着“共产党、八路军、打日本”的汉字,前置背景中的老石磨、磨上的走地鸡以及人物的衣饰穿着,刻画表现了故事的时代背景和艰苦环境,体现了识字班女性纯真质朴的精神特征,增添了画面的生活气息。同时,林木叠加、花草穿插等手法不仅起到了丰富画面的作用,更强化了作品的故事性和象征性。